踏平坎坷成大道
——读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有感
(天下韶山网讯 通讯员黎思思)我站在毛泽东广场大石头前,从毛泽东诗词中感悟伟人的英雄谋略、豪迈气概,寻历史足迹,悟精神伟力。
毛泽东一生的奋斗与探索,始终与道路的探索和选择、坚持和发展息息相关。
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到“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霹雳一声暴动”,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他上下求索。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毅然引兵井冈,开展井冈山斗争,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8年9月上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途中,闻知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毛泽东欣然赋诗《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35岁时写的这首《西江月·井冈山》,昭示着青年毛泽东探索革命道路的柳暗花明,中国革命从此因“路”而进、因“路”而胜、因“路”而成。
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驻井冈山的茨坪。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部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然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蒋介石命令湘赣军阀以10个团兵力进行“会剿”,被红军挫败。1928年7月中旬,湘赣敌军共18个团再次进犯井冈山。当时红四军军委及边界特委均主张在井冈山坚持斗争,但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等人奉行“左”倾冒险路线,附和二十九团中一些人欲回家乡的情绪,指令二十八团、二十九团分兵向湖南冒进,结果遭致“八月失败”,二十九团被葬送。
当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处在周围白色政权的包围圈之中,敌强我弱,军事形势严峻,湘赣敌军对井冈山发动了第二次“会剿”,湘敌吴尚的第八军调集4个团兵力从酃县向井冈山猛扑,直逼黄洋界。
黄洋界海拔1343米,山高壁峭,山上时有浮云浓雾,弥漫山腰,红军虽占地利,但守军不足一营。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动员群众组成赤卫队、暴动队、妇女队、少先队等配合作战。1928年8月30日8时左右, 湘敌开始进攻黄洋界哨口。红军利用竹钉阵、滚木雷石、竹篱笆障碍、数尺深的壕沟和石头筑成的射击掩体,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下午4时许,敌人再次进攻。红军战士将南昌起义部队在湘南缴获的一门迫击炮从茨坪军械所搬上了黄洋界。只有三发炮弹,前两发因受潮没有打响,第三发正好落在敌人的指挥所爆炸。炮响之后,各个山头吹响了军号,赤卫队员、暴动队员齐向敌人开火,煤油桶里的鞭炮也噼啪作响。敌人以为红军主力已经杀回山上,吓得连夜逃之夭夭。
黄洋界保卫战中,根据地军民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稳如泰山,众志成城,最终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取得黄洋界保卫战全面胜利。黄洋界保卫战不是简单的退敌成功,而是保卫了井冈山,保卫了根据地,捍卫了毛泽东积极探索的井冈山道路,有扭转战局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选择井冈山,自此,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成为革命的山、战斗的山、英雄的山、胜利的山。没有井冈山斗争的探索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就没有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沿着井冈山道路一路前行,越走越宽广,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也必将成为后人在民族复兴征途、中国式现代化征途披荆斩棘、勇毅前行的力量源泉!
(一审:苏进军;二审:沈宏亮;三审:黄文胜)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 湖南省韶山管理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2 天下韶山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4005078号-1 湘公网安备 43038202000135号